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炒股杠杆网站
这篇聊下中国平安为什么频繁买入银行股。
平安这几年闷头买银行股的动作,属实引人注目。尤其是盯着几家国有大行在港股市场的股票,频繁出手持续买入,手笔还不小。
最直接的吸引力是银行股真能发钱,眼下存款利息、国债收益一路往下走,钱放在哪里能生出像样的回报成了大难题。工行、农行、邮储这些大块头的H股,股息率普遍能冲到6%~7%,高的甚至到了9%以上。平安手里握着海量的保费,这些钱是有成本的(比如保单承诺给客户的收益),银行股稳定的高分红,就像是为平安量身定做的现金流来源,稳稳当当地覆盖掉一部分负债端的压力。加上H股价格普遍打折打得厉害,市净率常常只有0.4~0.5倍,比A股便宜一大截,在当下看不清方向的市场里,这种便宜又大碗的资产自然成了香饽饽,被平安当成了一种特殊的高息债。
监管的风向也吹得正劲,今年初上面明确发话,要推动保险这类长期资金入市,具体要求像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得有30%投进A股。盘子大、分红稳、波动相对小的银行股,就成了符合政策导向又稳妥的选择。除了响应号召,平安自己也在打小算盘。
它和银行的关系太紧密了,尤其是卖保险产品,银行渠道可是大户。通过真金白银成为这些国有大行的重量级股东,说话分量自然不一样,谈合作、推产品都更顺畅。你看平安银行自己就是例子,背靠集团资源,代销保险的收入蹭蹭往上涨,一季度就猛增了快四成。新规报行合一落地后,银行渠道对保险公司争夺高净值客户更是关键战场,持股让平安在这盘棋上落子更有力。
平安的买法也很讲究,管理层主要集中火力在工行、农行、邮储、招行这几家H股上,持股比例都超过了5%的举牌线,有的甚至15.15%(比如农行H股)。选H股不光是因为便宜和高息,还有税务上的实惠,通过港股通拿到的股息,不用交企业所得税,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。
而且,按照新的会计准则,平安可以把这些银行股放进一个叫FVOCI的篮子里。这个篮子里的股票,股价上蹿下跳不会影响平安当期的利润表,但稳定的分红却能直接贡献投资收益,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平滑、更舒服,这对上市公司管理市场预期很重要。
往后看,平安买银行的劲头一时半会停不下来,保费收入还在涨,去年同比就涨了超过11%,收进来的钱总得找地方投出去,高息的银行股是匹配这些负债成本的理想选择之一。
瑞银就预计,未来一年险资流入A股的规模可能高达万亿级别。如果经济回暖的预期逐渐坐实,零售业务强的股份行,比如招行或者资产质量在改善的银行,如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已经降到1.32%,说不定还能盼来估值修复的甜头。
最后说下个人的一点看法
平安大举扫货银行股,核心逻辑其实很现实: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双重挤压下,银行股的高股息成了稀缺的避风港,既提供稳定现金流,又具备一定的防御属性。政策加上自身的银保协同需求,更是给了平安持续押注的底气。不过,市场对银行最大的担忧,地产风险和地方债务的压力,始终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平安的巨额押注,本质上是在赌经济能逐步企稳、银行能有效化解这些风险。如果赌对了,现在买的便宜货未来可能收获股息和估值提升的双重回报;但如果风险暴露超出预期,高股息也可能被资产质量的担忧所抵消。说到底,这是平安基于深度价值挖掘的豪赌,赌的是中国核心金融资产的韧性和未来经济的底色。看着平安的持仓表,我们其实也在观察这场宏大赌局的走向。
以上思维逻辑仅供参考炒股杠杆网站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